竹内亮:从南京拾起“再会长江”的信心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4-05-24
 青藏线上的货运司机、生活在冰川附近的藏族同胞、去了上海反而更加热爱家乡的香格里拉姑娘……因为一条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因为一部纪录电影,正以一帧帧鲜活生动的缩影被全世界看见。日本导演竹内亮执导的《再会长江》,跨越了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观众共通的感动。5月24日,《再会长江》正式在全国上映。上映前夕,记者与竹内亮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日本导演竹内亮因拍摄多部以中国壮丽山河及社会变迁为主

  青藏线上的货运司机、生活在冰川附近的藏族同胞、去了上海反而更加热爱家乡的香格里拉姑娘……因为一条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因为一部纪录电影,正以一帧帧鲜活生动的缩影被全世界看见。日本导演竹内亮执导的《再会长江》,跨越了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观众共通的感动。5月24日,《再会长江》正式在全国上映。上映前夕,记者与竹内亮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日本导演竹内亮因拍摄多部以中国壮丽山河及社会变迁为主题的纪录片被人所熟知。在这些作品中,最早一部就与长江有关。

  2010年,竹内亮为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大型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片子于2011年在日本播出,反响非常不错。不过,竹内亮本人对那次中国拍摄之旅并不是很满意,一方面是因为他没能拍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到访长江,每次过来都算是出差,而且他当时仅仅会说“你好”“再见”等简单的中文用语,很多话都要通过翻译传达,这种“不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拍得不够深度”的遗憾,促使他决定再会长江、再拍长江。

  “长江改变了沿岸生活的人,也改变了一个生活在南京的人。”竹内亮笑着说,这个人就叫“竹内亮”。2013年,竹内亮移居南京。在这座沿江城市生活10多年后,他越发觉得,长江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两个孩子是在江边长大的,小的时候,他经常带他们去绿博园玩,后来全家人搬到距离幕燕滨江风光带比较近的地方,他们会经常到那里看日落。

  在竹内亮看来,长江自上游而来,流经古都南京时,江面开阔,像极了南京人的性格,喜欢与外国人打交道,既平稳又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竹内亮迅速融入本地的生活。还有一些时候,竹内亮会通过《咱们结婚吧》《一仆二主》等中国电视剧来掌握中文、了解中国,1小时的剧集,他要花8个小时才能看完。此外,他还会利用各种社交工具,与中国网友进行互动。这让他在网上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度。

  一切准备就绪。2021年10月,竹内亮一行四人从南京出发,前往青藏高原,开始了长江探源之行。竹内亮告诉记者,南京是一个令他安心做自己的地方,如果不是搬到南京,他不会有信心“再会长江”。

  2022年,在竹内亮第一次拍摄长江十多年之后,纪录片《再会长江》系列第一集《寻找第一滴水》在各大平台热播,它也由此成为先于电影版《再会长江》面市的“探路石”。

  竹内亮说,他之所以如此钟爱长江,是因为可以透过这条世界第三长河,清晰地看到中国的辽阔,看到中国的自然、文化、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他希望把长江文化、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展现给全世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好玩的中国”,这一次他决定向大银幕进发,以纪录片电影的形式予以呈现。包括片名,竹内亮也是费尽了心思,他说,对日本人来说,理解“再见长江”的含义会比较困难,“再会长江”则一目了然。

  竹内亮非常清楚,要让一部纪录电影引起广泛关注并非易事,还是需要先以纪录片的方式在小屏幕上积累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记者打开B站发现,纪录片《再会长江》系列最终更新到第9集,评分高达9.9分,总播放量也相当惊人,接近400万,点赞数则达到8万。这部纪录片没有精致的摆拍,也没有巧妙的设计,却另有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和“野生”的真实感,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经过重新剪辑的电影版《再会长江》在中国院线公映,它将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完全与小屏幕相迥异的气质。这一次,是从繁华的上海出发,一路溯流而上,途经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沱沱河。

  电影版《再会长江》里的长江,既有绚丽多彩的山川美景,也有两岸城市鳞次栉比的壮观景象,更有人们奋斗的身影和温情的故事。更难得的是,曾经的采访对象再次出现在了影片当中,通过十年前后的对比,展现出中国社会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壮丽画卷。

  1977年出生的船长江洪,依然以船为家,往返漂荡在长江航道上,船员虽然老了,但江面的船只却变得忙碌而拥挤,且充满活力;茨姆从一个抱着小羊等待和游客拍照的藏族小姑娘,成为事业有成的民宿老板娘……长江之水跌宕流淌,时代画卷跃然眼前,在黑白回忆与彩色影像交互闪回之间,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浑然浓缩成一个个真实人物的人生故事。

  同时被置于十年对比当中的,还有竹内亮本人。十年之前,他躲在摄像机后面,偶尔会在镜头里露出腼腆的笑容;十年之后,他从幕后走到了镜头前面,除了笑容变得更舒展,他会用非常流利的中文与不同的人交流、打趣,会假装吃醋,也会为主人公们各自的人生由衷地感叹、高兴和祝福。

  十年的时间,中国飞速发展,透过镜头,影片中每一位主人公的十年之变,都成为不断吸引观众看下去的最大悬念。藏族姑娘茨姆正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

  竹内亮第一次见到茨姆是在2011年,那年茨姆17岁。在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中,镜头穿过香格里拉纳帕海景区的一个小门,门后坐着一个怯生生的藏族女孩,怀里抱着一只小羊羔,目的是吸引游客合照,一张照片收5块钱。由于性格内向,她站上一天,最多也只能等来两拨人前来合影。

  那时候,茨姆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她会问,“飞机在天上飞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路?”“上海100多米高的高楼,真的是一层一层盖上去的吗?”后来,节目组邀请他们一家去上海旅游。那是茨姆第一次见到香格里拉外面的世界。她第一次见到轮渡,第一次乘坐透明的电梯,第一次看到绚丽的东方明珠夜景……在镜头里,茨姆非常高兴,也非常好奇,她会惊讶于酒店里居然有独立卫生间,也全然没有意识到,她在地铁里说话时快要碰到旁边的人……

  上海之行,点燃了茨姆心中的梦想,她想在家乡开一家民宿。十年之后,镜头再对准茨姆时,她已变得从容、自信、大方。她的愿望也已实现:和上海的酒店一样,民宿带有独立卫生间;有着原木的桌椅、沙发、床铺;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纳帕海;她还铺设了地暖,昔日用于取暖用的木材则成为房间里让人眼前一亮的装饰。茨姆说,等到这里再开几家民宿时,她希望自己的民宿是其中最有设计感的一家。

  《再会长江》不仅是一部记录长江沿岸变化的纪录电影,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奋斗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励志片。

  影片还展现了一位重庆“棒棒”蒋培清的坚强人生。“棒棒”是托起重庆发展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在镜头里,71岁的蒋培清接了一个活,要把看起来轻飘飘的餐巾纸搬运到停靠在岸边的轮船上。竹内亮尝试着挑了一下,最后失败了,但蒋培清却用一根棒棒一下子挑了起来,还能空出一只手来接听电话。他正是依靠这根棒棒抚养了四个孩子。

  长江沿岸人们的改变,更多还是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竹内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中成功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

  十年前拍长江时,人们会问竹内亮有关山口百惠、高仓健等日本明星,而现在,人们各自打理、享受自己的生活,根本不会太在意别人的事。十年之前,茨姆的叔叔坚决反对茨姆姐妹跟着节目组走出高原,但在十年之后,他却说:“别说是去上海,现在去国外我也欢迎。”

  转变同样体现在摩梭人甄甄身上。长江上游的丽江,是传说中中国仅存的母系氏族社会。十年前竹内亮来拍摄时,甄甄正陷于困扰当中,当时她和男友感情不错,可男友不愿意接受摩梭人的传统习俗。十年后,甄甄已经和当初的男友成家,从影片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婚纱照拍得极具现代感,而他们的婚姻也属于另外一种形式的“走婚”——主要住在女方家里,孩子随她姓,男方则要照顾两个家。

  索南旦真的出现,让竹内亮看到了一名居住在冰川附近藏族同胞的生活。竹内亮是在前往姜古迪如冰川的路上碰到索南旦真的。当时,他们一行人的车轮陷进了冰川附近湿软的泥地里,无法启动。由于地处空旷的野外,他们的通讯设备完全失去了信号,随着气温不断下降,他们终于在绝望中看到一位草原管理员正好路过。管理员帮他们喊来了救援队伍,索南旦真正是救援队伍中的一员。

  竹内亮告诉记者,“姜古迪如”在藏语中意为“狼山”,有“人越不过”的意思。这座雪山海拔5400多米,沱沱河即由此发源。姜古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汇聚成小河,是长江流出的第一股水流,长江源的第一滴水就来自于此。由于竹内亮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对长江源头“第一滴水”的拍摄,后来由他的同伴完成。所以,竹内亮完全不能想象,在这里生活得付出多大的勇气,但索南旦真却对这里充满了依恋。竹内亮问他:“你不会有高原反应吗?”他说,他没有“高原反应”,反而是到了平原上会出现“地上反应”。

  索南旦真将蒙古包安扎在冰川附近,这就是他的家,建这样一个蒙古包只要四五千元,他根本用不着再考虑买什么大房子;家里常年依靠养牛养羊为生,他有一千只羊,两年后,每只羊能卖一千元;他们依靠太阳能发电,完全能满足洗衣机的正常工作;每天去河边打水,那是冰川融化后的水,很干净,喝起来还有一丝甜味。

  由此可见,索南旦真过着非常淳朴、富足的生活。他告诉竹内亮,他不想离开家乡,他在这里生活得很自在、很舒适。